新聞

2023年9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- 2023年9月
發揮「一條龍」優勢 規劃十二年一貫教育 奠定終身學習基礎 發展學生天賦潛能
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持守「普濟勸善」的校訓精神,致力樹立淳樸校風,培養學生良好品格、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,使其成為勇於承擔、貢獻社會的優秀人才。學校以「一條龍」模式辦學,提供由小一至中六的教育服務,並設計十二年一貫、全面而均衡的校本課程,啟導學生樂於學習,培養自學能力,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。學校以「成就孩子」為教育方向,讓每位學生得到適性發展,發揮所長,除了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外,在價值觀、品德及人生態度方面皆有所成長,具備應付未來挑戰的能力。
中小學部緊密交流 課程連貫互相配合
學校中學部與小學部保持緊密的溝通交流,共同制訂具連貫性而緊密銜接的課程,協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。透過設計互相關聯及互補的校本課程,學校所有科目皆能貫穿學生不同學習階段,從小學階段的知識基礎建構,以至中學階段的延伸學習及應用實踐等方面,皆涵蓋在內,建構整全的學習過程。同時,中學部與小學部皆了解雙方的課程規劃及框架,能夠共同協助學生朝着文憑試奮進,打好穩固的知識基礎,繼而入讀心儀大學,走進康莊大道。
與此同時,學校作為「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」的種子學校,一直與時並進,結合資訊科技發展趨勢,大力推行 STEAM 教育並具備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,為學生及早建立科創方面的知識與技能,提升解難能力。科學教育是學校的主力發展方向,從高小階段開始,教學團隊已經將科學及生物科技元素滲透課程當中,例如教導學生學習抽取大腸桿菌,進行不同科學實驗,培養同學科創能力,並建立探究精神和求真的學習心態。故此,學校互相呼應的課程政策,能夠兼顧學生在知識、技能、態度方面的發展,成就未來科創人才。
長遠教育規劃 成就孩子多元出路
學校透過中、小學部「一條龍」的辦學模式,為學生提供長達十二年整全而均衡的教育規劃,自小學階段便全面照顧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多樣性,為未來的成功奠定良好且扎實的根基。小學部從同學的知識、體藝及價值觀方面着手,培養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。及至中學階段,學生建立的自學習慣將使他們掌握整個學習過程,懂得自發、主動地投入學習,並配合校本課程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。同時,同學這種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會延伸至不同範疇,不但使學術方面有更長足的發展,同時能夠實踐正向價值觀,以及擁有健康的體魄,迎接不同挑戰。
此外,家長在孩子升中時,難免出現各種擔憂,例如選校、轉校、派位、適應等問題,學校透過「一條龍」連貫的學習模式,能夠減輕家長上述的煩惱,他們亦因為熟悉學校環境和教學團隊,從而省卻了對子女升中適應方面的憂心,而且基於過往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,有助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長與學習支援。同時,學校中學部與小學部共同使用同一校園,學生會對新的學習生活,更容易產生歸屬感和投入感,有助他們順利銜接至中學階段。
推行「DEAR 計劃」 培養「學習小主人」
為培養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習慣,啟發他們的多元成長,成為「學習小主人」,學校在一、二年級推行「DEAR 計 劃 」,涵 蓋Daily、Exploration、Achievement 和 Reflection 四大元素。計劃內容分別包含閱讀、硬筆書法、趣味默書及運動四項任務,讓同學透過恆常的任務訓練,逐步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,並從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,以及培養自律性。
在閱讀方面,學校積極發展學生的探索求知精神,積累詞彙,藉此開啟智慧之門,奠定自主學習基礎;老師亦選用《弟子規》、《三字經》等中國古籍中的聖人教誨作為同學練習硬筆書法的素材,並對當中所蘊涵的道德價值進行深入講解,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正向價值觀和良好行為;趣味默書則與閱讀部分互相配合,透過多元有趣的學習模式,加深同學對字詞的認識,提升語文能力;另外,學校更鼓勵同學養成運動習慣,安排老師拍攝運動教程,並帶動同學做運動,以保持健康良好的體魄。
梁校長補充:「一、二年級的小朋友經歷兩年『DEAR 計劃』後,已經成為知識的『探險家』。因此,學校會擴展計劃的推廣範圍,將『DEAR』的理念延續至三年級,為他們建構校本電子閱讀資訊平台『Dearland』,讓同學因應自己的需要及興趣進行探索,豐富知識層面。及至高小階段,老師則會安排同學進行課前備課,鼓勵他們參與課堂討論,讓孩子循序漸進成為『學習小主人』。」
多元化「STREAM」教育 豐富學習經歷
學校的 STEAM 教育經過多年發展,累積了豐富的實戰經驗,近年更再進一步,在「STEAM」的基礎上,加 入「R」閱讀(Reading)元素,發展為「STREAM」教育,全面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。例如配合「世界閱讀日」推行「閱讀週」,鼓勵同學多閱讀,延伸發掘更多不同知識,並啟發他們在其他 STREAM 範疇的學習。此外,學校亦致力培養學生創新和探究精神,同學除了有機會在嗇色園贊助的「生物科技流動實驗室」進行研習外,更能參與「生物科技營」、「鑑證科學」、「午間科學」等教育推廣活動,藉此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最新的發展動向。
重視兩文三語 貫徹「因材施教」
學校收生多元化,除了本地學生外,還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,因此學校貫徹「因材施教」的教育理念,致力提供平等而優質的教育服務,務求讓所有學生打好兩文三語的基礎。在中文教學方面,在以「普通話學習中文」的基礎下,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,推行普粵語言分流政策;針對非華語學生,學校則先為他們進行事前教學評估,根據其語言掌握程度而決定是否安排至粵語教授的班別,並配合校本調適課程,開展繪本教學,為他們提供最適切的語言學習經歷。
梁校長指出:「在英文教學方面,學校注重營造輕鬆愉快的英語學習環境,故此安排外籍英語老師在英文課堂為學生說故事,讓同學透過與外籍老師的互動交流,提升他們的聽、說能力,掌握生活化的地道英語。同時,教學團隊亦會配合圖書館活動,定期為學生介紹最新有趣的英文圖書,吸引同學從閱讀中學習語言,提升對英文詞彙、語法、句子結構的掌握,以富趣味的形式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。」
掌握資訊科技 建立解難能力
學校一直掌握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,早在 2003年,學校已經與香港大學遺傳學權威徐立之教授合作,設置「生物科技實驗室」,深化學生對生物科技的認知。近年,學校亦積極推動 STEAM 教育發展,全面滲透科學、科技、工程等範疇的教學元素,並開展「跨難」計劃,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解難能力,啟發創新思維,懂得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。學校每年會舉辦為期一週的「跨難」計劃,讓同學走出校園,關心科技、環保、文化傳承等社會議題,了解更多自己身處社區的發展狀況。
與此同時,為了讓學生得到最多元全面的STEAM 學習體驗,學校會舉辦不同創科活動。例如教學團隊會教授同學拼砌太陽能車、設計太陽能樹,並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型科創比賽,實踐學科知識,發揮創意潛能。因此,學生近年在 STEAM 方面屢獲殊榮,例如在「我的未來校園 3D 設計比賽」中奪得「STEM 聯盟中學傑出表現獎」,更於「大灣區人工智能比賽」初中組勇奪冠軍殊榮,同學運用創新與團隊精神,在創新科技的路上持續邁進,不斷再創高峰。
完善生涯規劃 開展理財教育
學校十分着重學生的生涯規劃,期望他們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準確認知,並及早裝備自己,迎接挑戰。麥校長認為生涯規劃應從小做起,讓學生先了解自己,繼之探索自己的方向,然後持之以恆,抱着堅毅的精神向前邁進。為此,學校近年積極開展理財教育,舉辦一系列理財工作坊,以及推出各類理財活動,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財觀念。學校的理財教育不但成效顯著,更備受社會肯定,獲投委會頒發「投資者及理財教育獎」( 教學 );而同學在理財教育方面也取得卓越成就,在「全港理財爭霸戰2021」中獲得亞軍。
實踐正向價值觀 貫徹「普濟勸善」精神
價值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元素,能夠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,幫助他們在面對難題時,作出客觀分析和合理判斷。學校的價值教育從學與教、學生成長、生涯規劃三方面配合,分別由三個教學小組合力推展。「學與教組」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方面的價值觀,例如勤勞、堅毅、永不放棄等;「學生成長組」負責教授諸如守禮、尊重、同理心等有關成長方面的價值觀;「生涯規劃組」則教導同學認識自己、找到方向和目標,繼而放眼社會及國家。麥校長補充:「學校亦將『普濟勸善』的校訓精神與價值教育相結合,同學作為『可譽人』需要做好自己,以身作則,繼而再推己及人,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感染他人,回饋社會。」
培養自主學習 提升課堂參與度
麥校長表示:「自主學習是串連所有學科的成功關鍵,學校致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,讓他們在學習上有更大的進益,從而建立成功感,藉此作為進步和成長的動力。為此,學校特別優化教學模式,安排同學進行課前備課,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了解,提升教與學成效。當學生對課堂有更大的參與感和投入感,自是會自發地對知識進行延伸學習,藉以充實及裝備自我。」